清风时评 | 翻簧竹雕工艺中的廉吏密码 | ||||||
|
||||||
翻簧竹雕是台州市黄岩区的一项传统非遗工艺,由黄岩民间艺人陈尧臣始创于清同治九年。区别于传统制竹工艺,翻簧竹雕的精妙之至,正是源于匠人对竹材的极致提炼:毛竹的青皮与竹肉被尽数剥离,只留内壁竹簧,经过煮、晒、压平后,胶合于木胎或竹片上,匠人执刀如笔,在薄如蝉翼的竹簧上刻镂乾坤,镌山水风物于方寸之间。这门以毛竹内壁簧面为载体的独特技艺,层次精妙,形制别具一格,完美诠释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相生共融的发展范式,不仅昭显了“浙江名雕”的艺术高度,亦为新时代从严治吏实践提供了鲜活的文化注解。 选材如选才,去伪存真筑根基。良材的甄选是翻簧竹雕制作的起始一步,也是关键一着。匠人在竹材选取上遵循严苛标准:专取三至六年竹龄的长节毛竹,此类竹材质地坚韧、竹质致密如金石,既保有青竹的柔韧筋骨,又沉淀出温润如玉的琥珀色泽。这种“宁缺毋滥”的择材之道,为后续竹雕的成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选材如是,选才亦然。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若选贤举能,则群贤毕至,倘使“带病”干部占据要职,轻则阻滞事业发展,重则败坏政治生态。如何避免干部“带病上岗”,关键在于筑牢源头防线,党员干部当常怀如履薄冰之慎,常修防微杜渐之功,以更高标准淬炼党性,以更严纪律约束言行,以更实举措践履职责。唯有剔除思想杂质、抵御利益诱惑,始终保持自身政治肌体健康,“少生病”“不生病”,方能锻造如竹簧般通透的政治品格。 淬炼如育人,千锤百炼砺锋刃。“煮簧”环节中,竹簧需经蒸煮软化、高温定型等十二道工序,方得褪去青涩、淬出韧性、蜕为素坯。正如温水文火无法令簧片淬炼成型,恒定的工作环境也难以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当下部分年轻干部自校门一步跨入机关门,恰似未经蒸煮的生竹,社会化程度不足,基层经验相对匮乏,若缺乏扎实的实践锻炼,当他们面对更高层次的平台和更复杂的情况时,往往左支右绌。过硬本领非凭空可得,为更好克服本领恐慌、化解能力危机,党员干部当效竹簧蜕变之法,主动沉入基层“熔炉”,在急难险重攻坚的沸水中翻滚筋骨,在处理问题矛盾的重压下舒展心智,破除坐而论道的虚浮习气,增强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在经风雨中锤炼出堪当重任的“铁肩膀”,在见世面中砥砺出勤廉并重的“硬脊梁”。 成器如用人,量材施用展宏图。翻簧竹雕的雕琢手法主要包括两种:浅雕刀法细腻,线条流畅,雕刻深度较浅,以平面化的线条勾勒为主,注重细节的精细刻画,适合“以线传神”,强调意境;浮雕则通过铲底、留凸等手法,使图案立体凸起于竹簧表面,层次分明,光影对比强烈,适合“以形写实”,突出立体感。匠人们依据簧板的纹理、木胎形状特点,在顺应竹纹肌理的基础上,通过结合题材内容与技法特性,如此方使翻簧竹雕的艺术表现力得到最大化展现。干部任用亦需 “量体裁衣”,要统筹考虑干部的专业背景、熟悉领域,既注重发挥专业优势,又针对性补强短板弱项,让各人优势得以充分施展,将“德能勤绩廉”五维标尺贯穿始终,构建起人岗相适、才尽其用的良性生态,助力干部成长为“居要职而不生蛀蚀,处实权而更显劲节”的良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