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监察人·手记】从纪检新兵到数字化改革"螺丝钉" | ||||||
|
||||||
玉环市纪委市监委 黄潇乐 “驾驶舱”“数据碰撞”“设置字段”......去年5月,玉环市纪委市监委抓住“浙”里变革的东风,成为全省基层监督数字化改革“揭榜挂帅”试点单位。在基层监督数字化改革专题研讨会上,这些陌生的词组“哐”地一声砸在了我面前,正式开启了我这名纪检新兵勇闯数字监督探索大潮之路。 节奏紧、任务密,“忙”是我对数字化改革的初印象。但也正是在这片刻不停歇的工作节奏中,我开始对“数字化改革”、对“基层公权力”有了粗粗浅浅的认识。 从对数字化概念一窍不通到对系统表单、数据规则如数家珍;从对村里工作一知半解到对村级工程、村级采购等公权力运行流程了如指掌,数字化的概念随着时间悄无声息地驻进了我的脑海中。 在这跌跌撞撞成长认知的路上,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平台也正式步入了运行阶段。松了的一口气,又提了上来: “小黄,我们之前录的数据全都没了!” “小黄,这系统表单怎么又刷新不出来了?” “平台崩溃啦!你们快看看!” 即使前期对场景设计、运行流程做足了研究,但实际运行初期发生的各种问题还是打了我们个措手不及。有的村干部表单填写不规范、有的村干部对流程字段理解不了……抽丝剥茧之下,我们发现知晓率是唯一的答案,不知道、不理解、不会是村干部使用系统三大拦路虎,而培训宣传则是唯一解决路径。 于是,在专班成员的带领下,我开启了培训、宣传之旅。分发宣传手册、现场培训会议、远程视频指导,我们的脚步踏踏实实地印在了路上,直至最远的海岛乡镇。这些熬过的日夜、流过的汗水终于在红色预警响起来的那一天收获了回报。 8月,当解放塘社区用工板块亮起“红灯”,我们的核查行动应声而响;当违规发放的10360元退回之时,我对于数字赋能、数字监督有了更真切的实感。 6万多条的录入数据,350余条的红色预警,16名村社干部退回的5万余元,这是一串沉甸甸的数据,也包含着过去6个多月来我的工作果实。 从“钉一钉,大事小事在掌心”,党务、村务、财务于指尖跳跃;到“谁管理,谁负责”,权力流转于掌上公开;再到打通“三资”系统,监督执纪的触角延伸至“最后一公里”,数字化改革为美丽村社送去阵阵清风。 此刻,站在岁末年初之际,回顾这段难忘的思创求新之旅:它从数字化的视角,将执纪不放松、监督不缺位的工作要求展示得淋漓尽致,给我传来层层压力;同时,它也将攻坚克难、爱岗敬业、拓新取优的纪检监察精神赠与给我,让我拥有应对难题的勇气和动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