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崇文 与历史同行 | ||||||
|
||||||
临海,这座始于三国,兴于唐宋的海滨小城,既富“海山仙子国”之高洁,又兼“东南小邹鲁”之风骨。一千四百年的台州府,留下的是厚德崇文,品物咸亨。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临海历史底蕴深厚,人文古迹遗存众多,“厚德崇文、见贤思齐”是这座城市历经千年积淀的文化精髓。历代贤官名士,留下了许多为人称道的故事。尤其是廉以养德、洁以修身的诸多典范,世代传颂,至今不息。 当历史的步伐走进现实,古老的廉洁脉息与时代的清正之音在千年府城交汇,奏响一段新的乐章,政风、民风、社风随之舒展,“清风之旅”的神秘面纱也由此揭开。清风在列,过之有痕。一起去看看吧! 台州府城“清廉文化观览线”,起自戚公祠,途经梅园、郭凤韶故居、王氏故居、台州府城墙、东湖等,线路贯穿整个台州府城,涵盖自然景观、名人故居、非遗展览馆等多个景点,共有20余个清廉坐标。 戚公祠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驻守台州抗倭八年,组建“戚家军”,创排“鸳鸯阵”,更是凭着“台州大捷”的辉煌战绩,九战封神。 纵观戚继光的一生,他不仅是戎马倥偬、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更是一位耿直忠义、廉洁朴素的名臣,他骁勇善战、爱兵恤民,深受百姓的爱戴。为感念戚继光护卫台州,临海在北固山南麓修建了戚公祠。 其中清风堂、止止堂、清风长廊等建筑,更是戚继光“爱国勤廉”精神之所在。戚公祠还是浙江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台州市、临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梅园 梅花外形清丽、气味清香,更因其凌霜傲雪、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便是它的写照。 每年2月,严寒中盛开的腊梅,虬枝百态,以一身傲然风骨、各色风华,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驻足观赏。 位于北固山西侧的梅园,古时原是台州官署花园,依山而建,与城墙相映,与灵江相望。逢岁末年初,一旦盛开,红花似火,白花胜雪,粉花如霞,色香俱佳,衬着历经岁月的古城墙,平添几分沧桑傲骨。若待梅园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郭凤韶故居 十九岁的生命,如烟花般璀璨,却也因此陨落,是一个怎样荡气回肠的故事?走进紫阳街诸天巷,临海革命先躯郭凤韶烈士的故居坐落于此。 郭凤韶出生在一个进步、民主的家庭,她从小就怀有拯救祖国和民族的雄心壮志,牺牲时年仅十九岁,是台州第一位牺牲的女共产党员。 走进独立的小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郭凤韶的塑像,旧式的房屋里,康克清题词、郭凤韶生平事迹等介绍清晰明了,她曾住过的房间,房内的生活物品等一一陈列。根据她真实经历设计的沉浸式游戏《彼岸的船票》,则让人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她的英勇和“廉知、廉情、廉意、廉信、廉行”的精神。 公平秤亭 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称得出世间的均和衡。在临海紫阳街有一座开放的公平秤亭,顶梁上横着一杆巨大的木杆秤,秤杆笔直结实,秤星清晰均匀,秤砣沉稳均衡。 秤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铁面无私、公平公正的文化内涵,它是正义与良心的象征。老一辈人常告诫年轻人,做人要像杆秤,实在而公平。 一钩一杆一秤砣,正是因为有了标准,才让公平有了衡量的尺度。历史悠久的公平秤,彰显出的正是千百年来府城百姓最真诚、最朴素的公平正义观。 张秀娟剪纸博物馆 “一剪一刀一世界,巧手精裁扬清风。” 廉政剪纸陈列馆,位于紫阳街82号张秀娟剪纸博物馆内。浙江省非遗项目传承人张秀娟老师从事剪纸艺术几十年,一千多幅廉政剪纸都在她的巧手下剪刻而成。馆内挂着一幅毛主席《沁园春·雪》的剪纸作品,蓝纸为底,镂空成字,清清白白,犹如人生。 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观摩到清廉剪纸作品的创作过程,还可以大胆动手体验尝试,在剪刀游走于纸张的创作中,感受轻装减负的快乐,感受非遗文化和清廉文化的交织融合。 岭根草编 走入紫阳街的岭根草编店,一眼看见的就是一幅硕大的“廉”字草编。店内各式各样的草帽、蒲扇等产品,做工精美,颇具意趣,又不失实用。静下心来,细细品玩,还能闻到草编制品特有的清香,沁人心脾。 2012年就被列入浙江省非遗项目名录的岭根草编,以当地随处可采摘的灯心草为原料,经过精巧的手工编织,编成各种生活用品。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当下,一件件原始朴素的手工草编制品,更能让人回忆起艰苦岁月,从而更加珍惜美好生活。 十伞巷(王氏故居) 在明代的台州府,王宗沐家族是家喻户晓的名门望族。王宗沐与长子士崧,次子士琦,三子士昌都曾考中进士,此后王宗沐、王士琦、王士昌又都曾任都御使兼巡抚,故有“父子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的美誉,现“三抚基”的巷名就是由此而来。 王氏父子为官清廉,以贤能著称,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尤其次子王士琦在抗倭援朝的战争中,因刚正不阿、监军得力,使战局反败为胜,深受当时朝鲜举国感恩。王家藏有离任时各地百姓所送的“万民伞”十把,因此王氏故居门口的小巷也被称为“十伞巷”。 东湖 东湖紧邻台州府城墙东侧,开凿于北宋年间,原为水军泊船屯兵之所,北宋熙宁四年(1071),台州郡守钱暄疏浚清淤,修为钱园,后改称东湖。清国学大家俞樾记:“杭州有西湖,台州有东湖,东湖之胜,小西湖也。”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才华横溢、品质高洁,因正直敢言曾被贬为临海县丞,并留下了《久客临海有怀》等诗作。如今,东湖建有“骆临海祠”就是为纪念他。东湖旧时还有“双忠祠”,是为纪念忠贞不二的东湖樵夫与方孝孺。 此外,湖中所建“半勾亭”,如一朵青莲绽放在湖面,清幽雅致,亭名取自“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在此湖”,也是意韵十足。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历史的脚步从不因谁而停留。时代在变,事物在变,但对于府城百姓来说,有些精神传承亘古不变,譬如这座古城的正气,譬如城中人事的清廉。正是这份笃定与坚持,让无数清官廉吏的故事流传至今,更让清廉文化的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清风拂过,花香漫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