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划“反腐工程”让廉洁修身深入民心 | ||||||
|
||||||
反腐工作是一件事关国家和人民的大事,除了用完善反腐制度和严格的执法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外,必须制定长远的计划,在人民思想意识层面做好“反腐清廉工程”。当前腐败现象层出不穷,抓了“老虎”、“狐狸”、“苍蝇”后,没多久又揪出来一批腐败分子,我们要让社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能够保持风清气正的良好现象。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踏踏实实、雷厉风行地开展行动,让清风正气深入人心,由内而化转为民众自觉的行动。 俗话说,环境造人,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很多官员是从人民中产生,大家初为官时都是清廉的,腐败的是意志信念不坚定,被金钱权势迷惑的少数人。要减少腐败的发生率,必须大力培育清廉的土壤,趁早播撒廉洁的种子,不断浇灌清廉的养分,让果苗释放清廉的氧气,结出清廉的果实。清官的形成在于两者的合力作用,一是良好的家风世风,二是自我修养练就的意志品质。 家庭是启蒙教育的第一站,良好的家风家训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幼儿灌输“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理念,也许就种下了廉洁的种子;“诚实守信、脚踏实地”的家训,进一步夯实了廉洁的土壤。家长的言行举止影响孩子一生,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北宋包拯为官公正清廉,被老百姓尊称为“包青天”。他担心家人子弟利用权势腐化,因而自述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拯次子包绶子承父志,廉洁勤政为人称赞。 当今社会重物质轻精神的趋势加重,爱富嫌贫挥金如土的人也很多。因为意志修养的不同,有些人经受住欲望的考验,有些人被腐败思潮同化。一个人如果把物质看得很重,就算当上了官,也很有可能通过权位谋取利益,而只有坚持不懈地向圣人学习,才能提高自我修养,才能抵御住名利的诱惑。 在官场中保持清廉需要非凡的定力,而有一番作为更不容易。曾国藩在为官生涯中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虽然有些人对他褒贬不一,但人无完人,他在为官方面做得相当出色。毛泽东年轻时就潜心研读曾国藩的文集,评论“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三十岁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立志学做圣人,秉承儒家“三省吾身”之祖训,时刻不忘进德修身,他在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初十的日记中记载:“昨间闻人得别敬,心为之动。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醒后痛自惩责,谓好利之心至形诸梦寐。”当好利之心如火苗蹿起时,曾国藩反躬自问自省自励,抵抗住了各种诱惑。曾国藩勤于政事,清正廉洁,住不尚奢,衣不尚新,食不尚精,几只旧木箱随他辗转南北,他坚信“正人者,必须先正自己”。 清正廉洁是为官从政的基本要求,只有清廉方能取信于民、只有修身才能干事创业。做好“反腐清廉工程”,夯实民众修身之志,培养更多的有理想有信念有抱负的忠诚爱国志士,国家才会更加强盛,才能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