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贪”字说廉政 | ||||||
|
||||||
“贪”,本义作“欲物”解,乃亟思得财货占为己有之意,故从“贝”。又以“今”为现前之称,示贪者常思当前之利、专务现在之得,故贪从“今”声。中华五千年,先人们创造了大量民谣、谚语和俚语,可以丝毫不用沾汉语拼音“tan”的边儿,而将其形象化为“见钱不要命,钻头不顾腚”、“吃着碗里,瞧着锅里”、“人心不足蛇吞象”。 不仅浅显易懂,更是生动形象地把贪心的膨胀过程刻画了个丰丰满满、足足实实。 但,贪是有代价的,今天贪财,明天受穷,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古语有言,“贪字近乎贫,婪字近乎焚”。贪与贫,两字仅有“一点”之差,很多人恰是因为忽视了这至关重要的“一点”,一念之差,在贫与富、荣与辱、清与浊、自由与牢笼之间划出了一条“血淋淋”的分割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一步跨越了由“贪”到“贫”的人生历程。历史上,因贪而亡的案例比比皆是,最典型的如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手握重权却贪赃枉法、结党营私,最终被嘉庆皇帝赐死,落得家破人亡。另有李斯贪私,腰斩咸阳;赵高贪权,作刀下鬼……一个个官场之蠹,最终都为载舟之水所淹没!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一些“老虎”被抓、“苍蝇” 被拍。在看到一个个贪腐分子侵吞大量资财,甚至有的被从家中搜出令人瞠目的巨额现金后,人们不免感叹:“这些腐败分子,食有鱼,出有车,居高位,握重权,可为什么还偏偏自毁前程、自投绝路呢?”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两千多年前的老子,一语道破了腐败分子的招祸之源。无数的腐败案例证明,贪得无厌,只能滑进腐败之道,踏上不归之路,堕入“贪而致贫”的罪恶之门。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当官发财,应当两道。“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今天的党员干部更应不为物质所累,从严要求自己,坚守廉洁奉公的价值追求,自觉把欲望关进道德的笼子,干干净净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一心一意把我们的本职工作做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