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台州清风
破解“一号难题”——椒江推进中心大道建设纪实
发布日期:2008-07-17 10:30 信息来源:台州日报

  中心大道即将全线贯通。作为组合式城市,台州太需要城区间的路网联结了。因此,一条在地图上标示了近10年的虚线,仿佛城市的血脉,承载了各级领导和广大市民太多太多的期盼。

  在市、区、街道三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启动后拖了5年的中心大道工程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上月底,洪家段沿线最后十几户村民开始拆迁房屋,为工程队进场铺路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中心大道建设的推进,被椒江区委誉为“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专项行动的经典之作。市委书记张鸿铭也认为“很了不起,很不容易”,他要求“大力宣传中心大道建设的成果和好的经验典型,以之带动其他重点工程的开展”。

  中心大道总投资约6.5亿元,它的建设对于拓展城市框架,推进市区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甚至对台州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自2002年启动以来,由于沿线群众思想认识没有统一、土地政策调整、建设资金短缺、历史遗留问题等等原因,拆迁房屋、征用土地工作一直停滞不前,中心大道成为“断头路”。广大干部群众都很关注,呼声也很高。在市三届三次人代会上,路桥区代表团就中心大道椒江段迟迟不能贯通,向市政府提出质询。市四套班子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下乡调研、督促检查,决心下大力气破解这个“一号难题”。去年年底,市委书记张鸿铭还亲自到椒江区召开的中心大道建设现场会再动员,抓落实。市长陈铁雄多方协调,解决了急需的资金问题。经过各级干部一年时间的奋斗,终于打开了新局面。

  领导挂帅 克难攻坚

  在省、市委作出“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专项行动的重大决策后,椒江区委书记王建平亲自担任中心大道建设工程领导小组组长。通过调研,他发现阻碍中心大道推进的最大问题在于干部的信心不够、底气不足。他先后主持召开了区委书记办公会议、中心大道工程领导小组会议、工程指挥部会议,分析原因、商讨对策、统一思想、鼓舞干劲,同时明确指出:中心大道工程是检验椒江各级干部克难攻坚能力和干部精神状态的试金石,要以敢于负责、勇挑重担的态度,限期拿下。

  随后,他与有关领导一起到洪家召开沿线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的恳谈会,面对面听取意见,面对面宣讲政策,面对面做思想工作。在一个星期的住村蹲点中,区领导主动走访群众,广泛接触各种类型的村民,重点突破“钉子户”,尽力转化“反对派”,并多次下村检查指导工作,协调农居点规划。

  区长陈祥荣几次到现场办公,确保经费落实;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多次找各村代表谈心、沟通;区政协主席组织政协委员视察,为工程进展出谋划策;区政府相关领导及时协调政策处理,统筹安排、狠抓进度;相关部门领导也主动服务、全力以赴。

  由于中心大道椒江段涉及的8个村中有7个村属洪家街道,洪家街道除了征用数百亩土地,还要拆迁民房1191间,搬迁企业15家,无论工作量和难度都非常大。 洪家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徐正平干脆把办公桌搬到村里,而且每天到现场办公。一年来,大到安置点的规划协调,小到一只咸菜缸的搬迁补偿,只要村民有诉求,他都会细心听取意见,结合排查得到的信息,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普遍性的问题集中办,尽力提高效率。他与指挥部同事一起,通过面对面的政策解答,化解群众认识偏差;通过聘请监督员,化解群众的思想顾虑;通过召开协调会,化解村干部和群众的矛盾;通过法律手段,化解不稳定因素;通过上门征求意见,化解钉子户的心结;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营造“为大路让路”的舆论氛围。

  换位思考 以民为本

  “不能强征一分地,不能强拆一间屋,不能造成群众上访,不能留下后遗症。”这四个“不”是区里对指挥部的不成文规定,是划给干部的“红线”。区领导也曾明确提出:不能因为是“一号工程”,对待群众就可以方法简单、态度粗暴,要用春风化雨般的思想工作,用兄弟姐妹般的情感,去感化、去影响群众,从而得到广大群众的充分理解和最大支持。

  为了做到这几条,洪家街道办事处领导要求各村工作组成员换位思考,在做到合理、公平、科学的基础上,多站在拆迁户、征地户的角度,诚心诚意帮助村民,并力争以拆迁为契机,尽快找到新的出路,使村民发家致富,比原来生活得更好。

  首先是就业问题。指挥部积极鼓励、引导村民摆脱小农经济思想,转变就业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同时,指挥部还为广大村民提供政策咨询及信息服务,使许多村民豁然开朗,纷纷寻找门路,不再留恋承包田。

  还有村集体资产的增值问题。村集体资产雄厚是村民的坚强靠山,可以解决村民许多后顾之忧。指挥部一方面帮助村干部开阔眼界,理清思路,同时想办法筛选投资项目,实现既能兴旺市场,又能促进村民再就业的双赢模式。

  对15家企业搬迁,安置区一时难以建成,指挥部就租用西王村留地,投资建设厂房,给企业免费使用到新厂房落成时。既不耽误企业生产,又用活了村留地,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其他诸如社会养老保险等实际问题,凡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该兑现就尽快兑现,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负重拼搏 无私奉献

  中心大道建设前期工作的难度之高、情况之复杂、工作量之大,是局外人难以想象的。比如征地拆屋的阻力,不光是村民对补偿费的不满足,对青苗费的讨价还价,对杂物搬运的斤斤计较,还涉及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实际土地面积与登记在册的不符,补偿款在家族内分不清,邻居土地界址不明以及房屋产权纠纷等等,情况错综复杂,工作千头万绪,工作组成了调解组,吃力不讨好。再加上有4年白费力的“前车之鉴”,许多干部对它失去信心,一般都不愿参加进来。但新组建的指挥部和街道的工作组,硬是凭自己的坚韧和智慧,创出令人瞩目的新业绩。

  中心大道的推进,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一家一户做工作,只有一项一项抓落实,只有一段一段啃下来。指挥部和街道工作组的同志,在压力、困难和风险面前,以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坦然面对一个个棘手的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精心谋划。他们没有双休日、节假日,无论寒冬酷暑,刮风下雨,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并且经常夜以继日,在临时工棚里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四十多岁的徐正平,接手任务后寝食难安,半年里头发全白了。 没日没夜的工作把他的身体搞垮了,他两次住院动手术,因牵挂中心大道的事,手术后即赶往村里。喉咙做了手术,发不出声音,他就用手机短信指挥,或以笔代嘴。洪家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周云富,自指挥部成立以来就担任专职副指挥,工作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几年来,他走遍了沿线各村的家家户户,各种数据了如指掌,各种关系知根知底,各种问题的来龙去脉也一清二楚,被指挥部誉为“活字典”。但长年累月的奔波使他积劳成疾,去年做了两次手术,手术后带病坚持工作。指挥部其他同志也团结协作,埋头苦干,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

  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难题逐项逐项被攻克。到6月初时,6个村过关了。剩下一个村因为市二期引水工程管线要铺设,工作难度加大,而饮水一天也耽误不得。大家咬紧牙关,发扬连续作战精神,不顾赤日炎炎,纷纷到田头,争分夺秒攻克难关,确保提前完成任务。

  简陋的指挥部就搭在道路边,烈日下非常闷热。几位工作人员却说:“习惯了,这几天心里凉快多了。”似乎这一年的艰难困苦都在成果面前烟消云散。提起过去这一年,他们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房屋评估在室内,工作条件好一些;搬迁田间的咸菜缸,比较辛苦,为了计价补偿,对村民的咸菜都要一一过秤,绝不乱花政府一分钱。

  在烈日下,他们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许多同志被晒得“面目全非”,但村民们记得他们忙碌的背影和一丝不苟作风,从心里慢慢接纳了他们。从最初的谩骂、对抗、不信任,到现在的理解、配合、赞赏,是指挥部成员用心血和汗水刷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形象。

  路,还没有贯通,但干部与群众心连心的桥梁已修到村民们的心坎里。

  这是一层看不见的路基,却是基础的基础。接下来的工作也许还有波折,但前进的车轮已不可阻挡!(通讯员 郑雪梅)

分享到:
0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